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他们中不会做饭或行动不便的人而言,一餐热饭不仅是基本需求,更是幸福感的重要支撑。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石景山区常住人口56.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14.4万人,占比2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做饭难、吃饭愁”成为老年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之一。如何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能吃上一份安心的热饭?石景山区用“需求响应、体系支撑、监督护航”的实践成果给出了温暖答案。
从求助热线到助餐点的暖心闭环
“真是省心多了!每天两顿热饭准时送到,比我在家做得还周全。”谈起社区的养老助餐服务,家住石景山区八角街道杨庄北社区的张淑霞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张淑霞的老伴常年卧床,日常饮食起居全靠她一人照料。可去年夏天老家有突发状况,她必须回去一趟。“我一走就是一周,老伴连口热汤都喝不上,孩子天天请假也不现实。”惦记着老伴,张淑霞十分焦心,隔天就拨通了12345热线寻求帮助。“没想到当天下午街道就回了电话,说肯定帮着解决。”她回忆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接到求助后,八角街道民生办科长尹娜第一时间摸排周边养老资源,联系距离最近的黄南苑驿站助餐点,专门协调工作人员每天分两餐上门送餐。
一周后,张淑霞从老家回来,推开家门就看到老伴精神十足地坐在床边,床头柜上还放着餐盒——里面有她最常给老伴做的红烧肉。“他跟我说这几天没饿着,比我在家的时候还规律,我心里的石头才算彻底落了地。”张淑霞说。从那以后,她和老伴成了黄南苑驿站助餐点的“常客”。
为了让群众吃上安心饭,基层干部绞尽脑汁。从事养老工作多年的尹娜深知,要让老人吃得方便,首先得让助餐点选得够近。2025年年初,八角街道北部的几位老人多次向尹娜反映“附近没有助餐点,要去南边吃饭得穿过一条大马路,车多不说,我们眼神也不好,太危险了!”
老人的诉求,尹娜记在了心里。“必须找个既安全又方便,还能控制成本的地方。”尹娜带着科室同事六七次实地调研下来,发现困难不少:临街商铺方便但租金太高,面积足够的场地不能开明火,偏僻胡同里的点位老人找起来费劲。
一筹莫展时,辖区楼宇社工带来了好消息:某企业内部食堂刚扩建完,新增了对外窗口,打算转型社会食堂。尹娜立刻上门考察,正值员工午餐时间,明档里的食材新鲜,后厨干净整洁,师傅做的家常菜软烂入味,很适合老人。深入了解后,她和食堂老板协商:“如果能加入养老助餐点,我们帮您宣传,既能帮老人解决吃饭难题,也能给食堂聚拢人气。”老板一听动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能为老人做点事,值!”
养老助餐点挂牌前,要接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区民政局的双重核验。区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检查时,从食材采购台账、餐具消毒记录到食品留样情况逐项严格核对,“光是餐具消毒流程,我们就根据要求调整了三次,确保每次消毒都有记录、可追溯。”食堂老板回忆。区民政局则按照养老助餐点建设标准检查菜品是否符合“软烂、低盐、低糖”的要求,还专门邀请老年代表试吃提意见。
2025年6月,这家食堂终于挂起“石景山区养老助餐点”的牌子。“这既是认可,也是督促。”食堂老板说。挂牌后,食堂建立了严格的食材采购制度,确保食材新鲜、质量达标,让老人吃得安心。77岁的李大爷来了一次就成了回头客:“以前要走20多分钟去南边吃饭,现在5分钟就能到,比自己做还方便划算!”
老人对西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送餐服务高度认可,并表达感谢。 居倩/摄
多元协同织密“银发餐桌”保障网
“养老助餐仅靠单点突破是不够的,要靠制度保障、多元参与,才能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方便。”石景山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满钧表示。近年来,区民政局打破“单一供给”模式,构建起“养老机构+社区驿站+社会餐饮”的多元助餐体系,让养老助餐服务范围更广、更便捷。
苹果园街道的颐和宜林社区餐厅,是养老机构参与助餐的成功范例。作为颐和康泰养老护理院的“姊妹机构”,这里的适老化设计藏在细节里:地板选用防滑材质,桌角、椅角甚至是灭火器箱棱角都做了圆角处理;午餐提供多种自助菜品,荤素搭配、种类丰富,既有适合糖尿病老人的低糖餐,也有易咀嚼的软食。“不仅要让老年人吃饱,更要吃得健康。”餐厅负责人介绍,他们为常就餐老人建立健康饮食档案,有针对性推荐菜品和用餐指导,帮助老年人科学就餐。
社区驿站型助餐点不仅提供助餐服务,还承载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种功能。有的养老驿站会在节日期间组织“邻里包饺子”“端午粽子香”和手工制作等互动活动,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裹粽子、制作小手工,还能把成品带回家,这份动手的乐趣和邻里情谊,比饭菜本身更让人暖心。
为了让老年助餐既有烟火气又有便利性,石景山区积极推动23家社会餐饮企业加入,凭借其灵活的运营模式填补服务空白。但在实际运营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饭点时老人排队登记、结算要等好一会儿,我们整理纸质记录申领补贴也费劲。”一家社会餐饮企业负责人坦言。
区民政局发现此情况后,积极与第三方监管企业沟通,推动开发“易助餐”小程序,并将小程序采集的结算信息纳入全区养老助餐服务监管平台,运用智慧化手段让助餐服务更省心。老人或家属在线完成身份登记、需求填报后,到店扫码就能快速结算;民政局也能通过小程序实时采集服务数据,实现“全程留痕、数据可溯”。“以前排队总慌手慌脚,现在‘滴’一下就好!”75岁的王奶奶熟练地展示着小程序。截至2025年8月底,石景山区已有26家助餐点开通“易助餐”小程序,累计服务2213人次,既让老人吃得便捷,也为企业运营减了负。
精准监督努力保障“吃得好”
养老助餐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老年群体切身利益。为保障辖区老年人安心就餐,石景山区纪委监委将这项工作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通过摸实情、解难题,推动养老助餐服务从“有得吃”向“吃得好”优化提升。
“大爷,这儿的饭吃着合口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跟我说。”一个工作日的午餐时段,领办督导养老服务项目的区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刘铁飞走进一家养老助餐点,和老人唠起家常。“监督检查不能走过场,要真正站在老年人角度想问题。”刘铁飞表示。在一次带队检查中她发现,全区虽然助餐点数量不少,但是分布不均匀,有些区域实际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检查组当场指出这一问题,区民政局立即着手在古城街道、八宝山街道等区域增加助餐点,历时5个月,3家助餐点终于挂牌运营,满足了老人就近、便捷的用餐需求。
同时,区纪委监委与区民政局两责联动、同题共答,深入全区多家助餐点,既面对面听取老人意见,也检查菜品质量、取餐流程、适老设施是否规范,摸清养老助餐服务痛点堵点。通过一线走访,发现部分助餐点存在运营时间较短、周边群众知晓率不高、配送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养老助餐服务的提质升级。
区纪委监委聚焦问题靶向发力,向区民政局制发提醒函,围绕助餐点空间布局、服务数据监管、宣传推广渠道、行业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逐项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整改建议,并明确整改时限。此后,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检监察组3次对区民政局分管领导、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开展提醒谈话,督促整改,推动职能部门真正把问题改到位、改彻底。
监督的力度,最终要转化为服务的温度。针对宣传短板,各社区宣传栏贴出了醒目的助餐点地图,社区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服务信息,社区工作者还会主动上门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介绍助餐服务。“此外,纪委监委还提醒我们要关注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难’情况。”卢满钧介绍。为此,区民政局对失能、失智、高龄、老残一体等无做饭能力的老年人开展助餐需求摸底,建立工作台账,安排专人对接送餐上门服务,真正实现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截至2025年8月底,石景山区按“每2000名常住老年人1家助餐点”标准,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位80家,实现对154个社区、14.4万名老年人全覆盖。为巩固整改成效、确保服务质量,区民政局还委托第三方监管企业开展满意度测评,将结果与助餐奖补挂钩,多头发力推动养老助餐服务向“高品质”升级。
原标题:北京石景山:一餐热饭暖银发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通盈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